無“3C”充電寶處置“一刀切”切不出安全底線

來源:  江南都市報     |    日期:  2025年07月09日     |    制作:  肖琳琪     |    新聞熱線:  0791-86849110

  ◎周澤涵

  近期,充電寶安全成了輿論關注熱點:羅馬仕、安克等充電寶品牌相繼召回多款產品;民航局發布緊急通知,禁止旅客攜帶無“3C”認證標識以及被召回型號的充電寶乘坐境內航班。許多用戶不禁擔憂地翻看起手邊那些尚未帶有“3C”標識的“老伙伴”——這些在新規實施前購置的充電寶,是否一夜之間就化身為安全隱憂?又該如何妥善處置?

  充電寶雖小,其質量卻關乎生命安全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,2020年至2023年,網售充電寶抽檢不合格率分別為19.8%、25.0%、35.4%、44.4%。2024年初抽查的88批次移動電源中,過充電保護等安全項目不合格率亦為37.5%。

  安全警鐘早已頻頻敲響。2024年,四川航空一航班起飛后旅客充電寶冒煙;同年4月,江蘇無錫一高校宿舍因充電寶自燃燒毀床鋪;5月,北京一出租屋因充電寶電池故障引發火災……這些發生在高空、高校、社區等不同場景的事故,無不警示著充電寶安全隱患的普遍性和破壞力。

  2023年3月,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公告,明確將移動電源(含充電寶等)納入“3C”強制性產品認證管理范圍:自2024年8月1日起,未獲認證并標注標識的產品,不得出廠、銷售、進口或使用。

  這意味著,2024年8月前購買的充電寶很可能沒有“3C”標識。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在于,這些存量產品能否繼續安全使用?如不能,如何妥善處置?答案關乎廣大消費者切身利益。

  “一刀切”處置并非良策。在新規生效前購買的合格產品,即使缺乏“3C”標識,未必等同于“定時炸彈”。消費者當前的困惑核心在于“如何辨別”安全與否和“如何處置”才最妥當。若簡單宣稱“無‘3C’即危險”,易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與公眾恐慌;若對風險輕描淡寫,勸人“安心使用”,又可能麻痹對真正劣質產品的警惕,無形中埋下事故隱患。

  從“心頭好”到“燙手山芋”,無“3C”標識充電寶的處置困局如何破解?首先,絕非“一收了之”,需多方協同發力。廠家要擔起主體責任,并盡快安全召回問題產品,可以與物流企業協商建立郵寄通道,或采取以舊換新等方式置換、回收及無害化處理;有關部門應構建回收網絡,明確處置路徑,可鼓勵并組織電商平臺、品牌廠商、商超及社區網點設立公益回收點,為舊充電寶提供安全環保的歸宿,避免二次污染。

  同時,監管部門則需完善充電寶行業標準與監管規則,普及充電寶安全使用常識(如避免過充過放、注意散熱、遠離易燃物)及識別產品劣質跡象的方法,提升公眾安全意識。唯有提升全民安全素養,方能筑牢最后一道防線。

  面對新規前的存量產品,我們既不可恐慌“一刀切”,也不能輕視風險。唯有在安全升級的路徑中,注入更多理解與智慧,電子類產品才能既安全又便捷地服務于大眾生活。

  值班編輯:傅藍天

  值班審核:周艷華

  值班編委:游靜



一鍵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