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老兵講抗日往事|“拖不動就拉,能救一個是一個”
來源: 大江新聞 | 日期: 2025年09月02日 | 制作: 肖琳琪 | 新聞熱線: 0791-86849110
大江網/大江新聞客戶端訊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袁榮穗、鄒宇波報道:夏日清晨,記者在新余市渝水區城南街道四眼井社區的一棟居民樓里,見到一位年近百歲的老人——王桂霞。這位身形瘦小卻精神矍鑠的老兵,曾奮戰在抗日戰場救護一線,救起無數負傷戰士,讓傷員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?,F在,從戰爭硝煙中走來的她,安坐在家中庭院的沙發上,雖然許多記憶已經模糊,但眼神里依然充滿堅定的目光,她向我們娓娓講述起那段氣壯山河、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……

▲王桂霞年輕時舊照。照片由受訪者提供“當時一心就想著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去,我們參軍的目的就是這個。”王桂霞出生于河北保定的一個貧苦家庭,1941年,年僅15歲的她受兄長影響,毅然選擇參加革命,投身到由八路軍一二○師教導團和抗日軍政大學總校的一個分隊組成的抗大七分校。此后兩年,她跟隨學校輾轉奔赴革命圣地延安,途經大別山、富陽、雞西等地,一路風餐露宿,不斷穿越日軍的重重封鎖線,進行游擊戰,翻越摩天嶺雪山,蹚過隆冬的冰河,吃盡了苦頭,最終于1943年抵達了延安。
1945年,王桂霞完成抗大七分校的學習培訓,被分配到358旅野戰醫院救護隊當護士,參加了抗日戰場上救治傷員
“戰爭無情,炮彈子彈不長眼睛,哪里有傷員,我們就去哪里,盡可能挽救傷員生命。”王桂霞說,她和戰友經常穿越前線為傷員包扎,輕傷員經過簡單包扎后立即重返戰場,重傷員則轉送至后方醫院。當時,野戰救護點就設在村莊老百姓家中,醫療條件極為簡陋。“戰場上傷員走不動,要靠醫護人員背或拖。我個子小,拖不動就這么拉著走,能救一個是一個,有時候根本來不及救治,很多傷員就犧牲在戰場,戰爭真的是太殘酷了。”她回憶道,已記不清當時救治了多少傷員。
▲王桂霞近照。攝|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鄒宇波
王桂霞老人庭院中有一棵偉岸、挺拔的白玉蘭樹,它靜立在庭院中,身姿挺拔如衛兵,枝干如鐵,透著一股凜然不可侵犯的剛毅。仰頭望去,湛藍的天成為純凈的畫布,襯得白玉蘭樹愈發純潔、堅韌,這既照射出王桂霞一生的品質,又是對革命者初心的禮贊。
值班編輯:傅藍天
值班審核:周艷華
值班編委:傅愛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