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千年瓷都”何以青春不老?

來源:  新華社     |    日期:  2025年09月25日     |    制作:  肖琳琪     |    新聞熱線:  0791-86849110

  新華社景德鎮9月25日電 每逢周末,夜幕降臨,“千年瓷都”景德鎮的多處創意市集亮起燈火。年輕創客們紛紛擺出攤位,從古典青花到潮流玩物,瓷作風格包羅萬象。

  景德鎮位于中國長江中下游,距上海約500公里。自13世紀以來,此地出產的瓷器備受推崇,成為與絲綢齊名、歷史悠久的全球化中國商品。波斯、土耳其、法蘭西等古代宮廷中都有不少景德鎮瓷器。

    景德鎮創意集市人流如織。受訪者供圖

  時光流轉,古老的景德鎮日益煥發青春,形成獨特的“城市生態”:在完整保留傳統手工制瓷技藝的同時,吸引國內外6萬余名年輕的陶藝創作者聚集于此,迸發出新的活力。

  過去10年,這座僅有一百多萬人口的小城,迎來了13.6萬新增居民,其中80%是年輕人,他們選擇在這里創業尋夢、安家落戶。

  “沖動”一回 為熱愛奔赴

  北京姑娘侯玥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,25歲時放棄留學機會,獨自南下,如今扎根景德鎮。

    侯玥在自己開設的店鋪內打理作品。受訪者供圖

  侯玥的舉動,被身邊不少人視為“沖動”和“冒險”。“你從北京來這種小地方?”類似的疑問她沒少聽。父母強烈反對,朋友難以理解。

  6年過去,侯玥從擺地攤開始,和丈夫共同經營起一家陶藝設計公司,陶瓷作品屢屢獲獎。“現在在父母眼里,我成了一名‘干得還不錯的小老板’。”她笑著說,父母看到女兒過得越來越好,也就放心了。

    侯玥的作品在上海參展時吸引顧客光顧。受訪者供圖

  侯玥說,景德鎮給了她一種“被手藝養活”的踏實感。景德鎮有濃厚的陶藝氛圍,國內外許多知名陶藝家都在這里設立了工作室。“哪怕你不善應酬、不懂商業經營,在景德鎮,也能靠作品活下去,還可能過得很好。”

  與侯玥類似,29歲的山東青年王南浩在三年前為愛情辭去穩定工作,來到景德鎮與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女友一同創業。父母曾堅決反對——在他們眼中,兒子原本端的是“鐵飯碗”。然而,在王南浩離家之前,母親默默轉了1萬元給他??恐@筆“啟動金”,兩個年輕人從瓷板畫創作起步,如今年收入已達十幾萬元。

  有人不解:靠這點錢創業,不怕養不活自己?但王南浩說:“其實不算什么,有朋友只用3000元就起步了。”

  100多年前,美國《國家地理》雜志曾這樣描述:“景德鎮是一座沒有失業的城市,工作機會充足。”

  而今,景德鎮依然在為年輕人提供低門檻的就業和創業環境:專門打造出陶溪川文創街區,主干道不讓行車,全留給年輕人擺攤;建起四棟青年公寓,30平米的房間月租僅幾百元……這里最初只有55名年輕創客,今天已孵化出3.1萬個創業工作室。

    年輕創客在陶溪川擺攤。受訪者供圖

  大大小小的創意集市,已遍布景德鎮全城。夜幕降臨,燈火點亮,年輕創客們紛紛出攤,整座城市仿佛瞬間切換到青春頻道。

  越來越多年輕人,在景德鎮由“漂”變“定”。26歲的重慶小伙牟維興已在陶溪川擺攤三年。他說:“在這里買陶瓷制作原料、添設備,就像買菜一樣方便。”

  中國藝術人類學會會長方李莉多次來到景德鎮,她認為,與北京、上海不同,景德鎮為外來青年提供了一種稀缺的歸屬感。來這里的人,不是被迫謀生,而是主動選擇了一種與陶瓷共生、與創意共存的生活方式。

  打破常規 讓新舊對話

  當“機器換人”成為新趨勢,陶瓷行業也不例外。在景德鎮,率先掀起這場變革的,是“90后”呂雅婷。

  作為一名從英國留學歸來的“企二代”,她剛接手企業,就做出一件讓老師傅們瞠目結舌的事:帶隊赴廣東、湖南,引進了自動精雕機、噴砂機、利坯機……幾乎投入公司全部資金。

    呂雅婷正專注地檢查半成品玲瓏瓷,以確保成瓷的合格率。受訪者供圖

  引進新技術后,她家的瓷廠出現了一道奇特風景:一邊是老師傅們靜坐于坯房,手工拉坯、上釉;另一邊則是自動化生產線,機械臂精準而高效地工作。兩邊的工人時常就“產量”還是“藝術”爭執不下。但在呂雅婷看來,她在努力搭建一座橋梁,連接起兩個看似對立的世界。

  無獨有偶,大洋彼岸的美國陶藝家邁克爾·梅同樣嘗試在傳統陶藝中加入現代技術,為此他帶著3D打印設備來到景德鎮駐場創作。在梅的工作臺上,一件大型陶藝作品初見雛形——3D打印制成的印章在陶罐上留下朵朵花瓣,釉彩流轉間,靈動非常。

  “我原本以為景德鎮會排斥新技術,也不怎么歡迎外人,沒想到這里到處都有3D打印工廠,連村里都能租到設備。”梅感嘆。這座古城的開放與包容,讓他決定留下來繼續實驗與創作。

  在過去,異形陶瓷受制于工藝局限,不僅耗時費力,效果也常不盡如人意。而3D打印極大拓展了制瓷的可能性與效率。如今,梅不僅在這里持續創作,還開設課程,分享他的技術與理念。

  “我們不能一味回歸傳統,也不能全盤否定機械。”呂雅婷與梅理念相近。她投入重金與設計師合作,推出陀螺杯、不倒杯等創新產品,市場反響熱烈。去年,企業銷售額突破一億元。

  敢于打破常規,不斷創新,古老的景德鎮陶瓷產業正在煥發新活力。

  在景德鎮邑山瓷業有限公司,七條從德國引進的自動化生產線,實現從成型到脫模的全流程生產,效率是手工的三至四倍,良品率也顯著提升。不到五秒,一只泥坯杯順利下線。而在旁邊,手繪師傅正以毛筆勾勒青花紋樣。

  “機器與匠人各有分工,所以才能生產一萬只器型相同卻畫面各異的主人杯。”企業負責人包義介紹,企業年產量達7600萬件,年產值15.2億元。

  跨界“出圈” 超越不可能

  一款陶瓷Molly玩偶,單價1.4萬元,全球限量199個,上線即刻售罄。這是潮玩品牌泡泡瑪特與景德鎮瓷企的首次聯名。

  由于Molly“頭重腳輕”,高溫燒制時極易塌陷,生產了2000個,成品率只有10%。“這次跨界成本很高。”35歲的辰天陶瓷總經理許婉坦言。她來自制瓷世家,卻選擇與潮玩合作。

    許婉手捧新設計的潮流新品。受訪者供圖

  歷經兩年試驗,二十多次打樣,他們未收取任何前期費用。“我希望讓更多人通過新方式認識景德鎮。”許婉說。

  陶瓷,正在這里與潮玩、流行音樂、西式美食甚至更廣闊的領域發生碰撞。

  環抱御窯廠遺址的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,千百年來一直是景德鎮老城的核心。古韻悠長的里弄串聯起不同時空,既有保存完好的民國宅院,也有國際藝術家工作室。

    年輕游客在江西省景德鎮市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游覽。新華社記者劉金海 攝

  在這里,一棟由50米高煙囪和玻璃房構成的奇特建筑格外醒目——這是一家咖啡館,墻外便是沉睡多年的明清窯址。

  “古老的窯址旁,能喝到最西式的咖啡。”有喜歡陶瓷的杭州游客周五下班后專程乘高鐵趕來,只為點一杯招牌冷萃,品嘗間能注目窗外陶瓷古跡。這里不僅成為中國年輕人的打卡地,也吸引眾多外國藝術家駐足,他們將作品陳列于此,讓咖啡館化身為一座流動的藝廊。

  許多年輕人因瓷而來,卻在這座城市找到了超越陶瓷的廣闊天地。仿佛在這里,沒有“不可能”,只有“還沒嘗試”。

  當夜色降臨,陶溪川的露天舞臺亮起燈光。一群“00后”年輕人手持麥克風,對著臺下舉起手機的觀眾縱情歌唱——他們是“分貝路演團”,成員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院校,單場演出能吸引超過十萬觀眾線上線下觀看。

    “分貝路演團”在陶溪川演出現場。受訪者供圖

  “景德鎮是一個巨大的文化磁場,工作環境‘班味’不濃,很吸引我。”“00后”音樂老師陳明軒原在互聯網大廠寫歌,因一次演出合作選擇留下。

  景德鎮陶文旅集團董事長劉子力說:“陶瓷文化是我們的根,是吸引力的核心。但人才,才是讓這一切生生不息的關鍵。”他們的目標,是不斷延伸陶瓷的文化邊界,將這座城市打造為年輕人愿意扎根、敢于造夢的棲息地。

  有人說,景德鎮不僅始終不老、而且日益年輕的秘訣在于,它懂得與時間相處,既守護歲月的沉淀,也擁抱變化的浪潮。它不是一座被封存于博物館的古城,而是一片始終“呼吸”著的文化土壤,老匠人在這里傳續技藝,年輕人帶來新思維,國際藝術家為其注入全球視野。

  在守正與創新之間,景德鎮已然找到了自己的青春秘方。



一鍵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