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恒的勛章 將軍農民紅色家風代代傳
來源: 大江新聞 | 日期: 2025年09月29日 | 制作: 肖琳琪 | 新聞熱線: 0791-86849110


大江新聞/萍鄉市新聞傳媒中心訊 記者胡武龍、康霞萍、鄒艷紅報道:12年前,那一幕至今依然令人心潮澎湃。2013年9月26日,習近平總書記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時,親切地稱龔全珍為“老阿姨”,并深情講述甘祖昌不當將軍當農民的故事??倳洀娬{,我們要弘揚這種艱苦奮斗精神,不僅我們這代人要傳承,我們的下一代也要弘揚,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。
總書記的殷殷囑托,激勵著甘家人一路向前,把將軍農民的紅色家風發揚光大——
“爸爸、媽媽,這枚獎章不僅屬于我,也屬于你們!”家風如雨,潤物無聲。12年后,龔全珍的女兒甘公榮當選全國助人為樂道德模范,母女二人雙雙當選全國道德模范,成為佳話。
從1955年甘祖昌將軍那三枚沉甸甸的軍功章,到“老阿姨”母女這兩枚熠熠生輝的全國道德模范獎章,這不只是一個革命家庭的光榮印記,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初心接力,書寫著紅色家風薪火相傳的時代答卷。
將軍的抉擇:三枚軍功章見證初心
9月22日,夜幕下的萍鄉市蓮花縣坊樓鎮沿背村“議事坪”燈火通明,村民們圍坐一圈,你一言我一語,共同為紅色培訓產業發展出謀劃策。
近年來,坊樓鎮創新推出“大沿背”片區的治理模式,源于甘祖昌將軍在田間地頭與群眾議事的作風。盡管時代變了,但“議事坪”為民的初心沒有變。
甘將軍的一生,是一部寫滿奉獻的傳奇。1955年,他被授予少將軍銜,榮獲八一勛章、獨立自由勛章、解放勛章,這是他為共和國征戰半生的見證??烧l也沒想到,兩年后,甘祖昌竟毅然功成身退,帶領全家回鄉務農。
回鄉29年,甘祖昌和鄉親們一起修水庫、建電站、架橋梁、改造紅壤田,還將自己70%的工資收入都捐出來建設家鄉。1986年甘祖昌病逝,他留給家人的,只有一個鐵盒子——里面裝著三枚軍功章,還有一句囑托:“領了工資先交黨費,留下生活費,再買化肥,送給貧困戶。”
這三枚沉甸甸的勛章,見證了一個共產黨員崇高的精神境界。
“爸爸從來沒有說過他是將軍、部長,他就告訴我們是農民的孩子。”甘公榮說,她18歲時才知道父親是一位將軍。
甘公榮的記憶里,甘祖昌是位“摳門”的父親,對待家人近乎“苛刻”。她至今記得,小學時因一雙鞋子磨破了邊遭人笑話,便賭氣丟在一邊,父親默默撿回來,一針一線縫補好,語重心長對她說:“穿破鞋不丟人,貪圖享受才不好!”“要挑老紅軍的擔子,不擺老紅軍的架子。”這話像一粒種子,從此在甘公榮心里扎了根。
甘公榮的記憶里,甘祖昌還是位“偏心”的父親。當年初中畢業時她滿心期待著升學,可父親卻把學校推薦名額讓給了其他的孩子。甘公榮哭著問父親為何這樣做。甘祖昌拿著戰友犧牲前留給他的布鞋,聲音低沉地說:“先烈們為了新中國連命都不要,現在這個推薦名額,讓給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有什么舍不得?”
作為將門之女,甘公榮從未享受過“特權生活”,她毫無怨言地當農民、孜孜不倦勤學習、兢兢業業干工作。1983 年,甘公榮成了蓮花縣工商銀行的員工,十多年經手數億元資金,沒出過半點差錯。后來金融系統改制,她沒等組織開口,主動申請 “內退”:“要是大家都不肯犧牲,國家的政策就沒辦法推行,大家的利益就會受損,這是爸爸絕對不會答應的事情。”
甘祖昌將軍已經離開我們30多年了,而他的精神,卻從“小家”傳承到“大家”,影響了越來越多的人。就像那小小的“議事坪”,議的是道路拓寬、村容整治,解的是百姓心結,傳承的是將軍一心為民的精神。將軍留下的三枚勛章,雖靜默無聲,卻時時激勵著后來人。
“老阿姨”的堅守:最美勛章藏著人民的敬意
每天上午11時許,沿背村“龔全珍工作室”成員劉奇林都會準時將“孝老餐”送到下肢癱瘓的甘來昔家里,讓這位80多歲的留守老人吃上熱騰騰的飯菜。這樣的場景,在蓮花縣每天都在上演。這個由龔全珍2011年發起的工作室,已從最初的幾名志愿者發展成覆蓋全國的公益網絡,續寫著“老阿姨”的為民故事。
34 歲那年,龔全珍跟隨丈夫甘祖昌來到蓮花縣當了一名普通教師。在學校里,面對山村里的孩子,龔全珍既當老師,又當媽媽;既要教他們讀書,還要帶他們勞動。在信念的支持下,她幾十年如一日,嘔心瀝血教書育人。
“媽媽心里似乎只有學生,我們是不是媽媽親生的?”對于母親,甘公榮曾有過不理解,甚至“抱怨”。她說,父親逝世后,母親大部分時間與其一起生活,“媽媽的外地或本地學生經常來看望,會跟我講媽媽當年是怎么幫助他們的,我也一點一點理解了媽媽。”
作為將軍的遺孀,龔全珍有資格享受政府提供的更好的生活待遇,但她一直堅持過著儉樸的生活。節省下來的工資,她全部資助給了困難群眾和學生,就像甘祖昌將軍當年一樣。在幫扶困難群眾的時候,她曾說“我是覺得自己是個共產黨員,能盡一份心就盡一份,能盡兩份就兩份。”可以說,“為人民服務”這幾個字,龔全珍用了一生去踐行。
為了不給子女增添麻煩,龔全珍住進了養老院,她沒有把自己視為被照顧對象,總是自己擦地板、補衣服,還經常組織老人們共同學習,拿出生活費為大家購買營養品。
離休后,龔全珍雖然離開了教育崗位,但總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事應該做。她還在蓮花縣中小學巡回講課、加入蓮花縣鎮兩級老干部宣講團、成立龔全珍愛心救助基金會、陪伴照顧養老院的孤寡老人、建立“龔全珍工作室”開展紅色教育……甘公榮一直陪伴著母親。
甘公榮回憶,母親外出開展革命傳統和理想信念教育時,拒絕車接車送,從不接受學校或單位安排的招待,經常自帶饅頭,就著白開水作為午餐。
“健康時,每周去一次福利院;有病時,不住特殊病房;逝世后,生前最后一個月的工資作為我此生最后的黨費……”這是龔全珍向黨組織遞交的承諾書。
“少年時尋見光,青年時遇見愛,暮年到來的時候,你的心依然遼闊。一生追隨革命、愛情、信仰,輾轉于戰場、田野、課堂,人民的敬意,是您一生最美的勛章。”《感動中國》組委會的頒獎詞,恰是龔全珍一生的寫照。
女兒的接力:平凡勛章里的不平凡
秋日的井岡山,細雨綿綿,透著涼意。9月24日清晨,甘公榮又一次踏上了從蓮花到井岡山干部學院的崎嶇山路。彎多路窄,顛簸難行,暈車的她緊咬牙關,卻從未停下腳步。有人問她何以堅持,她語氣平靜:“爸爸他們當年還爬雪山過草地呢,我這點困難算什么?”
自2013年成為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的外聘教師以來,甘公榮就用父輩的真實故事,將紅色信仰與優良家風的種子,悄悄播進一批又一批學員的心中。
課堂之外,她的“戰場”在更廣闊的人間。甘公榮牢記父母“活著就要為國家做事情,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”的教導,點點滴滴傳承紅色家風。2019年,甘公榮牽頭成立蓮花縣巾幗志愿者協會。她特意把第一站放在田垅村——那是父親當年走上革命道路的起點,對她而言,這是一種致敬,更是一種傳承。6年來,這支服務隊不斷壯大,先后在多個鄉鎮成立32支服務隊,加上10支“紅娃娃隊”,共4000多人,最大的80多歲,最小的8歲。在她的影響下,越來越多的群眾加入志愿服務隊伍。
在甘公榮家中,收著一沓厚厚的信紙。那是受過她幫助的孩子寫來的信。“我是幸運的,遇到了甘奶奶,我的內心感到無比溫暖”“是她讓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,我會努力學習,長大以后做好事”“我會將這份恩情永遠珍藏,長大之后,也要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”……稚嫩的字跡里,滿是孩子氣的真誠;樸實的話語中,藏著最滾燙的感激。
每當翻看這些信,甘公榮都會很開心,“媽媽常說,幫助別人就是快樂自己,大概就是這樣吧!”
今年5月23日,甘公榮當選全國助人為樂道德模范,與12年前她的母親——龔全珍收獲同樣殊榮。母女雙雙當選全國道德模范,這既是紅色家風傳承的生動寫照,也是甘守平凡終成不凡的道德寫真。
家風的傳承:永恒的勛章照亮前行的路
“要老實做人、勤懇干事,力所能及地多幫助他人。”這是甘公榮從父母身上繼承的最珍貴財富,也是她給予兒孫最溫暖的人生底色。
令人動容的是,這份善良與擔當,已在這個家庭深深扎根。兒子金鋒主動請纓,擔任三板橋鄉橋頭村駐村第一書記,駐村三年間爭取到50萬元新農村建設項目經費改善村貌,卸任后仍堅持走訪困難村民。兒媳賀娟站上講臺,在甘祖昌干部學院講述家風故事千余場,讓好家風浸潤人心。孫輩們也毫不遜色:金鵬彬主動參與志愿服務,金雨辰成為紅娃講解員。就連甘公榮的九旬高齡的婆婆,也積極捐款捐物支持公益……
好家風不僅滋養自家人,更如漣漪般擴散,溫暖一方水土。在甘公榮的帶領下,萍鄉市共有“龔全珍工作室”500余家,并在全國遍地開花,8000多名黨員干部加入到了這個助人為樂的大家庭。
蓮花縣巾幗志愿服務協會會長陳滿嬌在丈夫離世后生活艱難,甘公榮不僅接濟她,還幫她貸款5萬元辦廠。這份雪中送炭的情誼,讓陳滿嬌跟隨甘公榮投身公益,至今已十余年。
受助學生劉芊,則是另一個“愛與希望”的循環。2024年8月,她將本科畢業后第一筆工資捐給愛心救助協會——當年,甘公榮幫她走過人生最艱難的歲月;如今,考上研究生的她毫不猶豫也穿上了“志愿紅”。
面對全國道德模范的榮譽,甘公榮十分平靜:“榮譽屬于過去,責任重在當下。”金鋒既為母親驕傲,更感責任在肩。他動情地說:“外公的軍功章、外婆和媽媽的道德模范獎章,就是我們家的傳家寶,我要將‘永葆本色、一心為民、艱苦奮斗、嚴于律己’的紅色家風,繼續傳下去。”
五枚勛章,兩代模范,一份永恒的精神傳承。從甘祖昌到龔全珍,從甘公榮到無數的 “志愿紅”,紅色家風如春風化雨,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生根發芽,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花朵。
值班編輯:傅藍天
值班審核:周艷華
值班編委:傅愛華